2011-10-09
認識中醫刮痧療法
刮痧是中醫一種傳統療法,它是用器具在皮膚的一些部位刮拭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的目的。刮痧可以擴張微血管,增加汗腺部分,促進血液循環,對於高血壓、中暑、肌肉酸疼等症狀都有立杆見影的效果。經常刮痧可調整經氣,解除疲勞,增加免疫功能。
哪些是合適的刮痧材質? 刮痧板的材質有很多種,例如玉質、水牛角質,還有砭石製成的。一般來說,水牛角材質屬性偏涼,治療熱病效果較佳。很多人喜歡用玉質的刮痧板來潤膚美顏,因為玉的觸感較佳。但刮痧主要功用是透過刮痧板與皮膚的摩擦,來增加血液的循環。所以,選擇刮痧板時不必過分考慮材質,但刮痧板的邊緣一定要圓潤,否則容易刮傷皮膚。除了刮痧板,還有刮痧油,因為刮痧直接接觸到皮膚,沒有油潤滑的話,容易傷害皮膚,刮痧油可以選擇橄欖油或嬰兒護膚油,以不刺激皮膚為佳。
為什麼刮痧後要避免著涼? 刮完痧後人體的毛孔是張開的,毛孔張開時,風邪、寒邪容易乘虛而入。所以,刮完痧後不要馬上外出,最好喝一杯溫開水,稍微休息一下。刮痧能排毒、促進新陳代謝,此時喝一大杯水,有助於廢物排出。一般在刮痧3個小時以後才可洗澡。必須注意水溫,否則身體突然碰觸到冷水,寒邪就會滯留體內。
刮痧的手法、力道因人而異嗎? 大面積刮痧,應用刮痧板的平滑面去刮,最適合刮痧板的傾斜角度,應在15到45度間。刮痧板長度一般是10到15公分,同一部位刮15到20下左右。 年輕人、身體壯實者、體質燥熱者,可大力、快速按壓。如果患者體質偏虛,就用中等力道和速度往下刮。刮痧要有按壓力,但按壓力的承受程度,要根據患者身體情況來決定。
中醫講「痛則不通」,痛是因為有異物導致經絡不通。遇到這種情況,可以重複刮疼痛處,因為此處往往是反映病灶所在。刮痧板有四個角,可用角去刺激穴位,如:指尖、指縫,拿角點一點這個穴位,也是刮痧,叫「點揉法」。把刮痧和點按穴位結合在一起,就叫「點揉刮痧」,頭部就可以這樣刮。
刮痧方向,肩背是從上往下刮,胸部是從裡往外刮,四肢是從上往下刮。刮臉部,可以從內向外,沿肌肉紋理,順骨骼形態單方向刮拭,也可以按經脈順行的方向。 有些特殊疾病也需注意方向,如:下肢腫脹、靜脈曲張,刮的時候不能由上往下,而是由下往上刮。
刮痧要刮到「出痧」為止嗎? 一般特別容易出「痧」(瘀血斑),而且出很紅「痧」的人,多屬熱性體質,身體較壯。刮痧的時候不要求每個人、每個部位都出「痧」。例如:人體的背部就比腹部的「痧」要出得多一些,脂肪厚的人就不容易出「痧」。
從西醫看,「痧」就是微血管的破裂。脂肪層特別厚,出痧就少一些,腹部通常不容易出痧。有些疼痛疾病的患者,刮了以後沒有出「痧」,但是疼痛確實可以緩解。此外,治療性的刮痧和保健性的刮痧也有區別,如果是患者感冒發燒,很容易刮出「痧」,可能只要力道稍微大一些,在後背一刮就出「痧」了。
如果屬於保健性質,如:經常感冒、鼻炎患者,平時可以刮刮「肺經」、「大腸經」進行保健,這就不要求出「痧」,只要輕微地刺激。如果有哪個地方特別疼、特別不平,可以著重刮那個地方。保健刮痧可以天天刮,但不以出「痧」為宜。 治療性刮痧一般來說不是天天刮,要等以前的「痧」消褪時再刮。已經出的「痧」要5至7天才會消褪。到了「痧」消褪,摸起來不是特別疼的時候,才可再進行第二次刮痧。
來源:人類智庫《名醫問診 醫生沒說清楚的事》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